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滕泰:过度投资陷阱占居民消费,消费繁荣才是中国的未来

  • 资讯
  • 2024-12-30 11:45:03
  • 24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转自:经济转型研究

 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宏观消费问题,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过低,仅为38%,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,这导致了经济循环不畅、产品销售困难以及供给过剩等困难。面对这一现状,知名经济学家、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、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11月26日的《未来公开课》演讲中,围绕“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”主题,深入分析了中国目前存在的消费压抑现状及其成因,并提出了促进消费的具体建议,为大众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。

  以下为滕泰演讲节录:

  大家好,我是滕泰。

  我分享的主题是“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。”这个主题的起因,是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宏观消费压抑。什么叫宏观消费压抑呢?就是在GDP总需求构成当中消费占比太低,消费占GDP的绝对比重是54%左右。除掉17%的政府消费,家庭住户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8%。

  这个比重在全球居民消费占比中是最低的。美国个人住户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70%。包括印度、日本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的消费支出占比都在70%左右,高的能达到80%。欧洲作为高福利国家,占比偏低,在60%到65%之间。家庭消费占比偏低造成什么现象呢?就是经济循环不起来,产品销售比较困难。

  跟全球我们的产出相比中国大概生产了全球35%的工业产品,但是中国人只消费了全球产品的(不到)15%。我们生产这么多产品,消费(又)这么少,就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通货紧缩,甚至很多行业供给过剩,经济有所衰退。

  是什么挤占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呢?是投资。我们把它叫过度投资陷阱。

  一个国家走过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之后,投资效益大幅下滑,投资对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的拉动作用,投资乘数越来越小。这种情况下投资率就降下来。比如现在欧洲、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投资率是20%到25%,也就是100块钱的GDP大概20%到25%用来搞投资,剩下都是居民消费的中国的投资率是43%。

  二十多年来,我们的投资率一直在40%以上。以去年为例,120多万亿的GDP,有五十几万亿都用来搞投资了。我们每年需要搞这么多投资吗?该修的桥已经修好了,该修的路也通车了,该修的房子已经住上人了,还有很多房子甚至都卖不出去。

  所以基本建设投资、房地产投资、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投资,都已经严重过剩了。这种背景下,我们为什么还要扩张投资呢?就是经济观念深层次的经济利益体制层面的原因。经济观念方面的原因就是很多学者决策者,甚至普通老百姓,都认为投资创造财富。修一条路或者一栋楼,哪怕没有卖出去,没有租出去,他认为这是创造了财富。反过来,他认为消费是浪费财富。把钱花掉了,打水漂了,怎么能叫创造财富呢?

  中国人有重投资、重生产、轻消费的意识,造成从中央到各级省市县都重视投资。如果你是一个省长市长或者县长,你驱动或者稳增长,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手段是什么?无非就是两个第一找一些大项目。第二招商引资。这些都是促进投资的办法。问题是20年前修一个机场,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。20年前修一条路,整个地区就富了。20年前修的那些楼、建设的厂房,都形成了生产能力,出口到全球各地。

  但是现在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广州,还能有几个机场可以修?还能修多少高速公路?还能盖多少楼?

  基础设施已经过剩,继续再扩张投资,不仅微观经济效益下滑,宏观上也循环不起来。一个大的项目投资,如果没有形成正向的经济循环,把库存、烂尾楼、厂房沉淀起来,经济的循环效率就越来越低。

  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,中国当前政府的钱用来投资的宏观乘数大概是1.06倍,就是100块钱投资,赚106块,赚一倍多就赚不下去了。但是如果政府把财政变成消费券发给老百姓,老百姓拿去买了东西,企业的产品卖出去了。企业有利润,就可以再采购原材料、雇佣工人发工资、搞投资。工人拿到工资以后又去消费,整个经济就循环起来了。

  所以同样一块钱,如果政府用来投资,它的乘数是1.06倍。如果用来发消费券给老百姓,对GDP的拉动作用是3到5倍。

 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这么多财政资金国企资金用来投资?这就是过度投资陷阱。

  中国每年五十几万亿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中,二十二三万亿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。至少有十万亿是低效和无效投资,按照全球平均20%到25%的投资率,中国不需要每年五十多万亿的投资,二三十万亿就差不多了。

  哪怕按照印度30%左右的投资率,120万亿的GDP,30到40万亿也差不多了。如果把投资率降下来,就可以每年省出10万亿到20万亿的资金用来促进消费。如此,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循环起来。所以宏观消费压抑和宏观过度投资陷阱是孪生的,只要克服过度投资陷阱,就可以把这个资金用来促消费。

  我们为什么每年把这么多钱搞投资?就是观念、体制、还有利益的原因。搞投资相关的主体都有利,政府部门有一定的支配权,各省、市、县、各级地方政府喜欢搞投资。中央从发改委到财政部一系列部门也在围绕着投资做工作。这是利益的原因。

  还有体制的原因,就像当年的计划生育部门一样,计划生育已经不需要了,为什么不把计划生育部门取消呢?因为这两三百万的干部要有事干。如果体制上这些促进投资的部门不撤销,各省、市、县,从中央到地方促进消费的部门没有,让商务部门促进消费,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它没有钱。

  体制转不过来,未来每年还会有几万亿、十几万亿的低效、无效投资再往前走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。

 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消费,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总需求,而且(把它放在)下一年的九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。说明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但是怎么促进消费呢?

  文件上、观念上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,跟行动上、实践上、政策上转向真金白银的促消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美国从2020年到2023年疫情期间,持续向本国居民发放消费补贴,累计发了2.9万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0万亿。日本、加拿大、欧洲、亚洲的新加坡,包括中国香港、澳门、台湾都向居民发了大量钱、现金。

  只有中国大陆,应对疫情的方式不是发钱促进需求,而是第一搞投资,第二补贴生产,第三恢复供应链。我们的努力都在生产侧。

  努力促生产搞投资的结果就是2020年中国经济确实是正增长,但是这个正增长81%是搞投资贡献的,消费是负贡献。虽然投资创造了购买原材料、雇佣劳动力的需求,使经济有一定的增长。但是当该修的项目修成以后,就变成供给能力了。所以投资短期拉动需求,长期增加供给,形成更严重的需求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以后,欧洲、美国需求繁荣。尤其2023年以后,中国需求不足,所有产品工业支撑与服务业都供给过剩。

  所以2020年以来,中国和其他国家所采取的完全不同的稳增长的政策,是造成现在结构性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。

  为了促增长扩大投资,当今的中国无异于是饮鸩止渴。10年前、20年前遇到经济衰退、经济危机,去扩张4万亿、几万亿投资是可以的。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任何国家的财政政策都要经历从建设财政到民生财政的转型的过程。

  以美国为例,1929年大萧条到二战期间,罗斯福新政期间,为了稳增长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修桥修路,大量投资基础设施。居民消费不足、能力不足,政府投资把它顶来。到了六七十年代,再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,约翰逊总统就不再去搞基础设施投资了。因为该修的桥修好了,该修的路修好了,没什么项目可以投了。这个时候还需要扩张需求,他提出了“伟大社会”的计划,大量花钱修医院、修跟民生工程相关的,提高居民的社保水平,来稳住增长到了2000年网络泡沫,新千年的这三次经济危机。

  美国政府没有扩张基础设施投资,甚至连民生工程都没去扩大投资,(而是)货币政策冲在前面,要么降息、量化宽松,要么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促进需求。

  中国现在处在什么阶段?也许90年代或者2008年前后,遇到经济衰退,扩大投资还是正确的,因为经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峰阶段,需要这些基础设施。但是当这些基础设施饱和以后,再遇到经济衰退,应该大搞民生财政,全方位提高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水平。农村的低保社会保障水平还非常低。现在城镇的覆盖率也没有覆盖没有户口的农民工,医院等公共设施也严重不足。这些都是促进消费繁荣的有效措施。

  造成中国宏观消费压抑的主要原因是三个,第一个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。居民消费占比只有38%,居民收入占比是44%左右,用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当年的GDP,得到的结果是44%,这个占比在全球也是最低的。如果把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从44%提到60%以上,老百姓有钱花了,当然会消费。所以促消费,不是搞各种应用场景、发文件去吆喝,惦记着老百姓把兜里的钱拿出来消费。是政府通过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有消费能力。

  第二个办法就是提高社保能力,把医疗、养老、小孩上学这些后顾之忧解决了,他有储蓄才敢消费。

  第三个方法就是学习,直接抄西方的作业,遇到经济不好的时候,给大家大量发消费券。比如未来三年,发10万亿的消费券,一年发3万亿。假设有这套政策宣布,老百姓肯定是一片叫好的声音。如果给他发个消费券,规定三个月或者半年之内必须消费完,过期作废,肯定消费就起来了。企业会怎么样?当然高兴了,本来滞销的产品现在卖出去了,本来跌价的产品现在涨价了。所以消费者也欢迎,企业家也欢迎。投资者呢?资本市场肯定暴涨,充满了信心。全球也会为中国叫好,中国如果发10万亿消费(券)全球的经济信心都会提振起来。

  中国宏观消费压抑另一面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。我们有14亿的人口,现在人均消费支出相当于美国的1/8,人口是美国的3倍。如果能把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变成7亿,(给)低收入者大量发补贴,建成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的消费型的社会,才是中国未来的核心的竞争力。

  40年前,我们没有技术、没有生产能力,通过改革开放、学习、不断地建设,我们现在有了全世界几乎最好的基础设施,出口能力制造能力全球第一,现在只是缺消费能力。打造全球消费高地全球最佳的消费市场,比起40年来从0到1,从无到有,建设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,哪个更难?显然40年前那件事更难做。

  现在打造消费能力要容易多了,只是生产的东西太多,消费不出去,造成经济循环不畅。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,建好社保,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,形成财富效应,敢于给老百姓发钱。

  发钱的资金从哪来?每年减少3万亿、5万亿的低效投资,少一两万亿给生产厂商的补贴少一两万亿给出口的补贴就有钱了。投资都过剩了,还要搞那么多低效、无效投资。产能过剩了,每年还要给生产企业补贴一两万亿钱。出口都全球第一了,还要给出口企业每年补贴一两万亿钱,这合理吗?消费严重不足,老百姓没钱,为什么舍不得给老百姓发钱促消费呢?

  所以只要我们的决策观念、决策机制转变了,克服了相关利益的阻挠,形成了正确的政策。那么把中国打造成全球的消费高地,培育中国4到7亿的中等收入群体。中国的消费从现在阻碍经济循环的短板、软肋,就会变成核心的全球竞争力。

 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这么多,谢谢。

有话要说...